秋初清晨,從隆德縣城出發,可見霧氣繚繞,青山若隱。沿山路行駛約7公里,便可抵達“全國最美休閑鄉村”——陳靳鄉清涼村。
暑氣未散,“清涼”在銀川是向往的生活,在隆德卻如同“固定資產”。
“我們這里夏秋氣溫涼爽,前段時間的小長假,4天接待游客3000人次。”清涼村黨支部書記黃收成說。
“村里土地少,便從發展林下生態養殖起步。”黃收成介紹,2017年,清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掛牌成立。“清理村集體經營性資產235萬元,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31戶489人,股本總額235萬元,量化折股4700股,為分享改革成果打下基礎,也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探路。”
“撂荒地也可以入股。”農發行寧夏區分行駐清涼村第一書記侯炳安進一步介紹,“為深入推進農村股份制綜合改革,我們通過科學制定量化比例,實現全村人人有股份,完成‘投改股’,并對村里210畝撂荒地復墾后折價入股,以股份形式加入合作社種植萬壽菊、油菜花等,實現‘地改股’,形成 ‘股份+勞務+分紅’的收益模式,被固原市確定為脫貧富民的‘清涼模式’。該模式建立以來,村集體經濟連續4年盈利,解決長期就業20余人,年人均分紅480元至4000元。”
如今,清涼村的“綠色食品”小有名氣。從養雞、黑山羊開始,建起農家樂、野菜加工車間。“特別受城里人的歡迎。”黃收成說。
坐擁清涼水庫,東毛高速臨村而過,清涼村的旅游畫軸逐幀展開。
“我們積極爭取1160余萬元的農業發展項目,建設生態餐廳1座、窯洞22間,修建旅游道路6.5公里,種植云杉、樟子松11萬余株,安裝無線WiFi基站4座,改善了全村基礎設施建設。”侯炳安說。
“前幾天,村里的窯洞都不夠住了。走,帶你們去看看。” 黃收成起身帶路。
行至半山腰的窯洞賓館前,遠望山谷,村里的紅頂小屋被青山環繞,如同走進畫中。忽然,從一間房內傳出琴聲陣陣。“別小看這窯洞,這可引來了藝術家部落入駐。” 侯炳安介紹,清涼村利用窯洞賓館,設立了國畫工作室、詩文創作室、古琴工作室等,先后舉辦藝術家部落成立書畫作品展、閩寧書畫交流作品展等大型書畫交流活動十余次。
梯田一側,紅袖撫琴,文化浸潤,山村悠遠。銀川如縵琴室的負責人王芳說,定期在村里小住,陶冶身心,還能與其他藝術家交流。
避暑勝地,清涼雅居,文化聚集效應正在這個小山村形成。利用獨特的夏季氣候,村里設立藝術寫生基地,提升清涼村鄉村旅游和產業發展的文化吸引力。
“清涼經濟”火熱之下,黃收成的思考仍然冷靜:“游客爆滿時也暴露出我們的一些短板,比如缺乏停車場、游客集散地等配套服務設施,還要繼續完善。”
截至2019年底,清涼村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累計達38.86萬元,收益分紅累計達25.34萬元。“以市場為導向,發揮自身優勢,把資源優勢、地緣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,村‘兩委’班子采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,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從單一到多元。”黃收成說。
“清涼”文章,還在小山村繼續抒寫: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,發展生態養殖、農家餐飲、觀光旅游、蔬菜加工、農村電商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經濟。(記者 毛雪皎 李 徽 文/圖)
清涼村吸引不少藝術家入駐,集聚鄉村文化效應。